首頁

國內首檔聚焦工業文化的節目《中華考工記》在央視開播

2025-07-31   來源:文匯報   访问次数:823

6.jpg

▲《中華考工記》通過回望古代工藝記載展現當下智能創造。


“考工”二字,承載中華文明對工藝技術的永恆追求——“考”是精益求精的考證態度,“工”是人類發明創造的科學技術。這種精神與智慧的融合,鑄就中華工業文明的千年傳承。

日前,國內首檔聚焦工業文化的節目《中華考工記》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攝製,以震撼的科技場景與深邃的歷史鉤沉,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透過回望古代工藝記載展現當下智能創造,生動詮釋了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是如何穿過歷史長河,在智能制造的嶄新時代裡生生不息、守正創新。

全景圖鑑:多元場景勾勒智造新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即用七千餘字系統記載了木工、金工、皮革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技術規範與製作流程,清晰展現當時中國在科技工藝領域的規範性與領先。正是在追求技藝革新與效率提升的傳統中,古人不斷通過發明創造提升效率、通過瑰麗想象拓展可能。歷史上“偃師造人”“機妍”等記載,體現了古人對智能機器的早期想象。如今,這些曾被視作“天馬行空”的想象已通過機器人技術變為現實。

《中華考工記》首期節目中,中國專精特新機器人40台機型、共80台國產尖端機器人集結,同台共演,實現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版圖的首度全景式呈現。節目不僅向觀眾展現了機器人領域的發展現狀、凸顯技術的迭代,亦體現了機器人產業與製造、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一幅屬於智能時代的工業新生態圖景,在熒屏鋪展。

在服務領域,智能機器人已步入銀行擔任大堂經理,高效完成取號引導、業務填單等任務;工業建築一線,工業機器人憑藉頭髮絲級精度,在深中通道鋼殼焊接中擔當重任;消防領域,消防滅火機器人能在爆炸火場持續作業,火勢撲滅後,機器狗還能憑雷射視覺精準攀爬工業鏤空樓梯,深入廢墟進行氣體檢測……從大國工程的鋼火鍛造,到日常服務的細緻入微,中國機器人正以多元形態重塑生產生活。

古今聯動:匠心傳承淬煉工業之魂

由傳統手工業到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工業的發展形態持續演進,但驅動其發展的核心——對極致的追求與嚴苛的標準精神,卻穿越千年歷久彌新。《考工記》蘊藏的工業智慧在現代機器人領域得到延續。典籍中,鍛造車輪需要“規之”“萭之”“懸之”“水之”“量之”“權之”六重標準,這與當代機器人的標準制定形成跨時空的呼應。精益求精的理念千年傳頌。

標準化的背後,離不開研發者無數次測試迭代的攻堅歷程和產業的強大支撐。節目鏡頭穿透炫目的科技光暈,精準捕捉工程師們如琢如磨的執著。比如,為優化“小擎”前空翻性能,工程師以克為單位削減關節重量,堪稱極限調整。精確到毫釐的苛刻,恰似《考工記》中“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的現代回響。而“周人上輿。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的記載,正轉化為深圳機器人產業集群的高效協同實踐:零部件上午下單、下午送達的響應速度,生動詮釋著現代工業生態的強大支撐力。

人本溫度:技術向暖詮釋便民之道

當機器人技術飛速突進,一個根本命題依舊回響:技術為何而生?《考工記》“辨民器”的箴言穿越時空給出答案——器具存在的核心價值,在於服務人的真實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導盲機器人在諸多細節設計上兌現了這一理念。其六足結構確保盲人行走的穩定與安全,靜音設計避免干擾其依賴的聽覺感知,“四元桶避障演算法”則精準解決突發障礙的痛點。如是創新都指向了中國1700萬視障人群迫切的導盲需求——在現役導盲犬不足400隻的背景下,科技正成為填補服務空白的核心力量。機器人技術在社會人文領域的應用,也展現出技術革命的終點,不在於追求機械的冰冷高度,而是建設更具韌性的文明——只有每個生命或多或少都能被科技之光照亮,那才是“人機協同美好社會”的理想彼岸。

當歷史的齒輪與智能機械在節目中咬合,觀眾面前展開的不僅是一部工業技術進化史,更是中華文明“以人為本”“匠心如炬”精神在今天的全新演繹。從古籍裡的“辨民器”到機器人的“為人生”,從百工協作的古老智慧到產業鏈協同的現代傳奇,中國智造正以穿越時空的匠心與面向未來的擔當,書寫著人機共舞、文明向暖的新篇章。這或許便是千年考工智慧在新時代的澎湃回響。

上一篇:和平的未來寄託在青年身上

下一个:

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