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鑄鍋匠人“喀贊其”、釘馬掌匠人“塔克其”、打饢坑匠人“托諾其”、做花帽匠人“朵普其”,還有燒陶瓷器具匠人“搭瓦克其”、製鐵桶匠人“切來克其”……在有著近300年歷史的新疆伊犁老城喀贊其文化旅遊區,當地獨具特色的“其文化”傳統技藝讓人印象深刻。
當下,正值暑期旅遊高峰,喀贊其街巷內馬車穿梭、人流如織。道路兩旁,融合多種建築風格於一體的藍色外牆與色彩斑斕的特色民居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詩意畫面。曾經破舊的老城區在歷經十餘年保護性改造後,變身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年均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
喀贊其文化旅遊區街景。
老建築煥發新活力
一步入喀贊其街區,耳邊便傳來清脆的鈴鐺聲。遊客跟隨馬蹄的嗒嗒聲走街串巷,如同走進了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這裡既有古樸的純木結構民居,也有精美的磚石結構小院;既有維吾爾族風格的穹頂,也有兼備各民族風情的建築。漫步其間,驚喜紛至沓來。
然而,由於老城年代久遠,許多建築一度破敗。“從前,沿街的水渠裡積滿了淤泥,夏天臭氣撲鼻。”在自家乾果店前熱情招呼來往遊客的阿不杜薩拉木·阿卜力孜,望著門前一渠清澈的潺潺流水回憶道。
自2007年起,伊寧市啟動喀贊其街區修繕與改造工程,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對道路、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更新,同時栽種花草樹木,老街由此煥然一新。
“保護遠比開發重要。”伊寧市喀贊其民俗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麗英說,“修舊如舊,不僅能讓老街保持原有韻味,也能讓居民在舒適的居住環境中‘吃上旅遊飯'。”
為了讓更多古建築“活”起來,伊寧市對300多幢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並將部分老宅改造成民俗博物館、非遺展示館、特色民宿等。同時,伊寧市依托2萬多戶特色居民庭院,培育出88處民俗家訪點,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伊寧人的傳統生活方式。
喀贊其街區未改造前的老房子。
老街坊踏上致富路
藍色的鐵藝院門,大方向遊客敞開,花團錦簇的精美庭院,誰都想進去瞅瞅。
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庫爾班江・馬木提嗅到商機,也將自家小院精心布置,搞起了庭院經濟。“以前收入不穩定,現在開了這家家訪點,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庫爾班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好的時候每月能掙一萬多塊。”
庫爾班江家的庭院民族風情濃郁,時不時便有遊客隨著音樂節奏起舞。“總有遊客問我,進來參觀收費嗎?我說,你們大老遠過來,我們歡迎還來不及呢!”庫爾班江朗声笑道。
在喀贊其,像庫爾班江這樣因旅遊致富的當地居民不在少數。隨著遊客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旅遊經營中來。他們有的開起了民宿、餐館,有的從事手工藝品製作銷售,還有的當起了導遊、馬車夫。
“景區直接帶動就業3000餘人,間接帶動2萬餘人,構建出以街帶商、以商興旅、以旅促榮、富民惠民、居旅共享的旅遊發展新格局。”馬麗英介紹。
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居民提升服務水平,景區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培訓,內容涵蓋旅遊接待、服務禮儀、食品安全等方面,並成立了旅遊協會,規範市場秩序,維護遊客權益。此外,政府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創業貸款、房租減免等,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旅遊開發。
新業態催生新場景
在文旅融合的推動下,喀贊其老城的旅遊業態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的民俗體驗項目,還湧現出許多新業態。在樸匠皮具工作室,遊客可以見到羊皮烙畫、手工皮具縫製、皮質冰箱貼彩繪等工藝製作過程。遊客還能親自上手,參與設計製作一件伊犁風情滿滿的專屬皮具紀念品。
工作室創始人曹紅兵介紹,其藝術設計團隊融合多民族工藝,開發出日常皮具、文化擺件等百餘款特色產品。
夜晚的喀贊其老街更是熱鬧非凡。燈光下,老街呈現出與白天截然不同的風情。遊客們穿梭於夜市中,品嚐著烤包子、羊肉串等特色美食,欣賞著民間藝人的歌舞表演。“沒想到這裡的夜生活如此豐富,充滿了煙火氣。”來自江蘇的遊客王先生說。
為了提升遊客體驗,伊寧市不斷完善景區配套設施,推出智慧旅遊項目,遊客通過手機就能輕鬆獲取景區導覽、景點介紹、美食推薦等資訊。此外,景區還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民俗文化節、非遺技藝大賽等,進一步增強景區吸引力。
如今的喀贊其,已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破敗老城,變為“白日滿街客,夜晚萬家燈,文化有傳承,日子有奔頭”的風情新鎮。
上一篇:漢族女婿到邊寨
下一个:2025“印尼風情節”在京啟幕
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