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記者》
在傳媒業發展中,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正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傳媒業人工智慧應用現狀:利用智能技術積極擴大生態融合並拓展產業邊界
當前,傳媒業正積極應用智能技術擴大生態融合並拓展產業邊界。
一是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形成四級佈局。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構成四級融合發展佈局,以“雲平台”或“雲端”為特徵,構建智能平台支撐體系。這一佈局旨在實現跨層級、跨區域的四級聯動協作機制,促進資源優勢互補。
二是構建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人工智慧延伸了“四全媒體”內涵。人機協作和人機共生的智能生產傳播,提高生產效率,拓展傳播渠道,推動全流程報道,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和高效運作,助力打造全程媒體。傳播信息越來越全息化、數據化、立體化,提供沉浸式體驗,推動新聞多角度、多模態表達,助力打造全息媒體。人工智慧改變媒體內容創作、分發和消費方式,降低內容創作門檻,繁榮內容創作生態,開闢以智能體為中心的新型傳播分發方式,提高效率和參與度,助力打造全員媒體。人工智慧推動媒體從單一信息傳播轉向信息傳遞、社會交往、公共服務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傳播,實現用戶精準觸達,最大化和最優化傳播效果,助力打造全效媒體。
三是提高新聞生產力,豐富產品形態。人工智慧提高新聞生產智能輔助水平。收集素材、理解資料、數據擬合、知識發現、樣態整合、內容生成等創新性應用,為採編人員提供高效的信息處理、知識增強和內容創作工具。在提升新聞生產力的同時,創造性轉化更多可視化、沉浸式、多模態、多元化、個性化的產品形態,豐富用戶體驗和互動性,助力新聞生產向高質、高效、高產、高能方向發展。
四是催生新的傳播媒介。人工智慧創造新的流量入口和新型交互方式。以人工智慧驅動的終端設備和應用生態不斷湧現,如人工智慧手機、智能眼鏡、智能音箱等智能終端,人工智慧助手、人工智慧搜索等人工智慧原生應用,語音指令、眼球運動、腦機接口等新型交互方式。人工智慧助手具有成為人機交互第一入口或超級中心的潛力,大模型廠商有了獨立的信息源和價值源,未來可能會比微信、抖音等App更加集聚用戶資源。
▲在科大訊飛天津公司,工作人員演示多語種AI透明屏實時翻譯系統。
五是開源大模型推動普惠化人工智能應用。開源大模型正透過技術互補與生態共建,加速人工智能能力向傳媒行業滲透。以DeepSeek-R1和阿裡雲QwQ-32B為代表的開源體系,從算力優化與算法創新兩個維度突破技術瓶頸,形成「低成本+高性能」的普惠化解決方案,為媒體機構提供輕量型的智能化轉型路徑。截至2025年2月,全國已有數十家主流媒體接入DeepSeek,覆蓋報業、廣電及縣級融媒體中心。
六是通用智能體的崛起與全流程賦能。以Manus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Agent已展現出超越傳統人工智能助手的潛力,它能夠獨立完成各種複雜任務。例如,深度市場調研、股票分析、個性化旅行規劃等,覆蓋60多個場景。未來,智能體在媒體行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新聞生產效率,還能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從數據收集到多模態內容生成的全流程支持,加快全程媒體發展。
七是主流媒體與平台企業合作加強。在新興傳播生態中,與互聯網平台企業相比,主流媒體的受眾覆蓋能力、權威性和影響力雖仍有較高價值,但在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互聯網平台企業重視大模型研發和應用,提升了平台聚合能力。主流媒體與互聯網平台企業之間的跨平台合作將是推動媒體數位化轉型以及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趨勢和方向,不僅能夠幫助主流媒體彌補技術短板,也能促進雙方共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而更好地適應智媒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八是跨產業融合發展加速。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傳媒產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傳媒與非傳媒領域的界限日益模糊,媒體融合不僅在內容、體制和技術層面展開,更在產業和區域等多個維度上實現深度融合,促使傳媒產業向更為廣泛的領域拓展。
▲科研人員展示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微米級呈現腦機接口裝置與大鼠大腦主要血管和腦組織的空間位置關係。
未來,傳媒機構可以探索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智能化資訊服務提升自身經營能力,也為傳媒產業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價值,推動形成一個更加智能、開放、融合的媒介化社會。
傳媒業在人工智慧應用上仍然存在不確定性與挑戰
儘管人工智慧技術為傳媒業帶來巨大潛力,但也存在一系列挑戰。
一是虛假資訊氾濫與技術濫用。人工智慧技術降低生成門檻,輕易生成逼真的圖像、視頻和音頻,內容更加隱蔽,可能被用於製造和傳播虛假資訊,這不僅會誤導公眾,還可能引發信任危機,破壞輿論生態。深度偽造和大模型幻覺等生產的虛假內容,可能被用來誤導公眾、扭曲事實、操縱輿論,進而對新聞價值和真實客觀公正性形成挑戰;濫用文生視頻可能引發新型網路詐騙。
二是產品版權方面的挑戰。版權歸屬是傳媒產業的核心關鍵要素,無論是人工智慧應用的訓練語料,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所生成的內容,都存在版權保護與資料保護的問題。對於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問題,目前普遍認為,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因此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版權應當歸屬於對該作品生成具有貢獻的主體,可能是軟件開發者、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用戶)。具體歸屬可以通過合同約定來明確,如在創作過程中輸入提示詞、編排內容、選擇最終呈現圖像等過程性行為,都可能被視為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此外,後續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以及合規化使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三是傳媒機構影響力方面的挑戰。在新的傳播模式下,資訊、新聞、內容的定義進一步泛化,而用戶對內容品質(真實性、有效性等)、內容機構重要性的評判標準或將進一步改變。受眾由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式獲取的資訊只是眾多源頭資訊由大模型處理後的整合資訊,資訊源本身的獨立性被忽略,這給傳媒機構品牌和影響力維護帶來挑戰。
人工智慧提高了自媒體的生產力,UGC(用戶生產內容)向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升級加速,專業化或偽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作品將加速湧現。人工智慧將媒介競爭帶到下一階段,其內容產能遠超人類產能,內容數量將呈幾何級增長態勢,對主流媒體形成擠壓之勢,媒體發聲機會和渠道將面臨新挑戰。
四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方面的挑戰。人工智慧演算法在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學習時可能吸收或放大人類偏見、歧視特定群體,進而加劇社會不公;人工智慧演算法還可能導致資訊繭房,這將引發倫理道德爭議,尤其是基於西方語料訓練的大模型,在處理意識形態問題時,內容看似中立,但其實際立場可能存在偏差,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構成挑戰。
五是網路安全、資料安全和資訊安全方面的挑戰。人工智慧技術可能被用於惡意目的,如自動化網路攻擊、釣魚攻擊等。也可能被濫用,引發倫理道德爭議,如使用人工智慧進行監視或侵犯隱私。人工智慧大模型和衍生應用成為攻擊目標,攻擊者可能試圖竊取、篡改或破壞它們,以影響人工智慧系統的決策。
六是對技術過度依賴的挑戰。互聯網平台等技術巨頭通常擁有強大的底層技術能力(如人工智慧晶片、開源框架、資料訓練、雲計算等),可能在內容生產和分發上形成集權化傾向。
傳媒機構在追求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賴某一種技術,需要探索新技術模式和傳媒機制,同時平衡人與技術的關係,確保內容生產和分發的多樣性、民主性。
未來傳媒生態發展趨勢:更加平權化、多元化的傳媒消費生態
從長遠來看,人工智慧、數字孿生與元宇宙等技術的交匯預示著一個虛實融合的傳媒新時代正在到來。這些技術將改變資訊呈現方式,顛覆用戶的互動體驗,並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資訊生產和傳播能力。用戶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我、參與內容創作,從而進入一種更加主動的傳媒消費模式。這種轉變不僅增強了個人的參與感,也讓傳媒生態變得更加平權化和多元化,推動傳媒產業向着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方向發展,具體有以下六個發展趨勢值得關注。
一是傳播渠道將更加泛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使傳媒跨屏互動和多元化渠道更加成熟,不僅實現了用戶的實時在線,也極大地拓展了傳媒生態場景。 在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的支撐下,更多的傳播渠道、傳播空間被打開。例如,以Apple Vision Pro為代表的MR頭顯設備,將顯示場景與數字傳播相互交織,創造出新的傳播場域和交互方式。
二是傳播體驗將更加沉浸式。全息投影、具身傳播、數字分身等技術有望帶來全新的虛實融合傳媒時代,用戶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傳播體驗可能將不局限於視覺和聽覺,未來會擴展到觸覺和其他感官,創造出更為豐富、真實和互動的傳播方式。
三是傳媒消費模式將更加主動。媒介資訊技術的更迭讓用戶在資訊生產和傳播權利上得到極大提升,用戶可以利用新的智能技術工具更主動、更方便地決定個人的傳媒消費方式。用戶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助手、智能搜索平台等智能化人機對話交互應用,根據個人偏好定制資訊獲取和傳媒消費方式,延展至更智能的服務獲取或情感支持。
四是平台化發展與智能傳播。全球新聞業和社交媒體平台將繼續融合,平台型媒體的影響力將繼續增加。人工智慧和交互式人工智慧技術將進一步推動傳媒生態的發展,智能傳播成為主流。
五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在媒體行業應用出現跨越式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積累,已經具備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潛力,這不僅體現在內容生產上,還推動了整個傳媒行業的智能化轉型。例如,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使得內容創作更加高效,同時也為廣告營銷等細分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
六是跨界融合和多模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媒體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正在逐漸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推動力量。這種跨界融合不僅體現在不同媒體形式之間的互動,還包括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傳媒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