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跨越一甲子,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山南市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古稱“雅礱”,因雅礱河而得名,被認為是藏民族的搖籃和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多年來,山南市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生態保護。通過產業升級和營商環境優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色農牧和文化旅遊等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這片高原沃土,正以開放創新的姿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征程上闊步前行。
產業結構升級 打造發展新引擎
優化一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近年來,山南市聚焦產業結構升級,鞏固基礎、培塑優勢。
堅持數實融合的發展路徑。西藏首個大規模智算中心「雅江1號」在山南市落地運營,可面向全國提供算力服務,重點覆蓋智能駕駛、生物醫藥、傳媒娛樂等行業,致力於打造西藏乃至西南地區規模領先的人工智能訓練場。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山南市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圍繞「雙碳」目標,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創新探索高原地區清潔能源發展路徑,助力西藏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目前,當地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達15萬千瓦,可實現年發電量超2.5億千瓦時,每年實際發出電量預計可滿足約1.2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堅持科技創新的動力支撐。山南市將發展低空經濟作為培育競爭新優勢、打造增長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積極布局新賽道,加大要素保障支撐,不斷完備應用場景,持續推進產業建鏈延鏈強鏈補鏈,全力推動低空經濟聚能起勢。
在通用航空領域,西藏創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的無人機技術和產品,在抗震救災、森林滅火、電力巡檢、農林植保等領域廣泛應用,縮短物資運輸時間。此外,天津七六四通信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山南市規劃了適應西藏地區獨特地域特點的低空通信監視網絡平台,作為山南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為無人機巡查、應急處突、物資運輸等場景提供立體化保障。
營商環境優化 構建招商新格局
近年來,山南市全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從項目落地到運營發展,為企業發展全程提供堅實支撐。
6月13日,乃東區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實驗室項目簽約儀式在山南市舉行,正式開啟了政府與企業在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領域的深度合作,將為當地帶來先進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助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7月20日,加查縣舉辦2025年招商引資暨文旅推介會。此次簽約項目重點聚焦生態文旅融合、特色資源精深加工及清潔能源產業鏈延伸三大領域。依托“千年核桃之鄉”的優勢及豐富的冬蟲夏草資源,加查縣生態農業與文旅體驗項目成為投資熱點。同時,當地富集的清潔能源資源也吸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重點關注。7個項目現場成功簽約,意向投資總額達7.56億元。
從拉薩貢嘎國際機場起飛,只需3小時,滿載「西藏好物」的全貨機就可直抵湖北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搭建起了西藏與華中地區核心物流樞紐的高效連接,貨運效率提升超50%。大體量運輸能力、高能量樞紐輻射效應,讓西藏特色產品更快直達消費市場,既激活了區域產業活力,更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動力。
2021年以來,山南市落地招商引資項目472個,到位資金278.8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4.04億元,解決農牧民就業超1.7萬人次,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近1400人次,招商引資工作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山南市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從傳統行業加速向生物科技、現代農業等產業延伸,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截至今年6月底,當地經營主體總量達5.89萬戶,同比增長10.35%,其中,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占比達97.62%。民營經濟在稅收貢獻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成為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渠道。
從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到新興產業蓬勃生長,再到市場活力充分激發……山南市緊緊圍繞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創新打法、精准施策、優化服務,交出了一份招商引資的亮眼答卷。
綠色轉型加快 繪就生態新畫卷
扎囊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荒漠化土地面積曾占縣域面積的近一半。4年前,當地政府投資5.45億元,成功引進適宜在河谷沙地中生長的矮化蘋果,防風治沙效果顯著。隨後,這一成功經驗在全市範圍內複製推廣。如今,山南市矮化蘋果種植規模超3萬畝,年產量近3000噸,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帶動600多名果農增收致富。治沙帶來好生態,綠色發展惠及更多群眾。
在隆子縣,廣大幹部和農牧民群眾用60年時間打造了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在此基礎上,當地不斷延伸沙棘產業鏈,拓展保健品、藥品、化妝品等領域。依托良好生態,當地培育打造了黑青稞、黑藏豬、黑藏雞、黑白花奶牛“四黑”產業,並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群眾真正在生態保護中受益。
2024年,西藏唯一的“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在山南落成。沿著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從貢嘎縣到桑日縣,這條長160公里、平均寬1800米的林帶,如今已形成灌草結合的立體生態屏障。
如今的山南市,形成了“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的“喬灌草結合”造林新格局,因地制宜、應種盡種、適地適樹,樹木成活率提升至85%,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4.79%。
不僅如此,山南市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子,力爭讓老百姓享受綠色福祉。“百里生態走廊”、“百億產業走廊”和3個“萬畝生態產業”,助力山南構築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厚植綠色基底,實現“增綠又增收”。
傳承創新並舉 探索文化新路徑
措美縣扎雜村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反穿花氆氌”的扎扎服飾。為推動非遺傳承,當地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膽改良創新,廣泛吸納當地群眾“學藝”,開闢增收致富新路徑。
在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當地匠人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在技藝創新和產品展示上出新出彩,用一根根絲線織出美麗鄉村新畫卷,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珞巴族傳統編織技藝。
短劇賦能文旅,古老藏戲煥發新生。今年4月,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雅礱扎西雪巴藏戲的傳承地——乃東區扎西曲登社區,短劇《面具下的傳承》開機。短劇對藏戲面具、唱腔、服飾等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演繹,生動展現了非遺在現代語境下的活化傳承保證。山南市由此探索出一條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路徑,助力西藏民俗文化和非遺技藝的傳承發展。
文旅融合,古韻新生。近年來,山南市立足人文底蘊、非遺傳承,打造雍布拉康、夜伴蜂聲等多個3A級以上旅遊景區,創建扎西曲登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2024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75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8.8億元。
今年,山南市與自治區內外多個企業簽訂項目合作協議,透過非遺工坊建設、文化IP開發、文創產品研發、非遺主題公園打造等措施,實現了從普通村莊到旅遊新村的華麗轉身,也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山南市開展非遺普查,挖掘整理了126項非遺項目,用於充實山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創新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將本地特色非遺歌舞列入70餘所中小學課間操或業餘興趣課內容,近千名學生學習掌握了非遺歌舞表演技能。
立足當下,山南市以昂揚姿態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以實幹實績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展望未來,山南將繼續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讓千年“藏源”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讓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在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征程中,譜寫更加壯麗的山南篇章。
上一篇:在貴陽,涼爽是一種生活方式
下一个:暑期旅遊熱
線上服務
13152811346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