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訊

旅遊休閒集聚區將“旅遊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聚人氣更聚活力

2025-06-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中國旅遊研究院課題組在2025中國(廈門)休閒旅遊大會上發佈了《從“旅遊流量”到“發展增量”的休閒集聚空間——城市文旅品牌發展報告2025》。報告指出,旅遊休閒集聚區是“旅遊城市”走向“城市旅遊”的典型實踐,它既是風景與場景交融的產業新天地,也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同時還是城市旅遊形象的主要識別區。通過場景營造、業態更新、文化融合、技術賦能等方式,旅遊休閒集聚區正在將“旅遊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成為城市更新與文旅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旅遊休閒集聚區匯集了一個城市最亮麗的“風景”,如北京的中軸線、上海的外灘等,歷史建築、生態景觀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凸顯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不僅如此,它還透過食、住、行、遊、購、娛等文旅要素的集成化供給,形成多元體驗和消費場景,構築起產業發展的新天地。

旅遊休閒集聚區突破了景區的概念,重“生活”而非“觀光”。集聚區除了有自然風景、歷史人文之外,還有商場、超市、菜市場等一系列的生活化場景。遊客和居民之間沒有清晰的界線。當一個城市、一片區域整體變成旅遊休閒目的地,遊客和當地居民共同擁有城市資源,遊客分享當地生活,當地居民透過旅遊來提升生活品質。體驗百姓的真實生活同樣受到入境遊客歡迎。

旅遊休閒集聚區構建起具有多元業態的連續消費空間。深圳南頭古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新地標,並未選擇單一的歷史復原路徑,而是引入書店、文創店、設計師品牌、咖啡文化空間、青年創客工坊等新型文化業態,並與片區內的公園等形成聯動,共同構建起“歷史文化+公共休閒+現代生活方式”的複合空間格局。青島市市南區的青島老城文化旅遊區充分挖掘庭院、街區、歷史建築等老城資源,融合時尚業態與品牌項目,不斷探索“舊里院+新經濟”“老建築+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與新業態,引入餐飲、文創、民宿等新業態289家,形成涵蓋食、住、購、遊、娛的綜合性消費體系。

在旅遊休閒集聚區的建設實踐中,越來越強調將公共文化服務、歷史建築保護、非遺傳承等和旅遊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旅遊休閒集聚區也是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樣板區。大運河杭州蕭山火車西站段歷史文化街區以“歷史保護+創意再生”為理念,整合東巢藝術公園、蕭然山街文創園與五七公社文化園區,探索形成“工業遺產活化——場景多元賦能——全域文旅共生”的空間轉型路徑。

傳統景點、景區和街區等正從封閉單體走向開放片區,通過空間串聯、功能複合和體驗延展,構建起多節點、多業態的旅遊休閒集聚區。西安大唐不夜城在“廣場+演出”模式基礎上,整合周邊街巷、文旅商業和美食空間,形成多維度的夜遊文化消費場景,並實現和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等有效銜接。廈門市思明區以環島路為動線,串聯書法廣場、音樂廣場、溪頭下婚紗攝影基地等,打造形成“山海相依、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旅遊黃金帶。

數字技術是主導旅遊體驗設計、服務流程優化和治理機制創新的關鍵力量,推動旅遊休閒集聚區的旅遊方式從“下車拍照”的淺層打卡型消費,向智慧旅遊支撐的參與型“深度體驗”加速轉變。深圳歡樂海岸廣泛使用AI、AR、VR等技術,與光影藝術、多媒體展示等結合,打造出海洋奇夢館、光影藝術街區等互動項目,讓遊客沉浸其中,獲得更加立體的感官體驗。邯鄲廣府古城通過燈光亮化、項目更新和內容創新,打造“夢回邯鄲”3D光影秀、沉浸式遊船項目等新型體驗,推動傳統文化空間向智慧旅遊場景轉型。

旅遊休閒集聚區已成為城市文旅品牌塑造和城市旅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如何提升旅遊休閒集聚區的文化表達力、情緒感染力、空間包容力與品牌持續力,是旅遊休閒集聚區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報告建議,應重“網紅”更重“長紅”,重故事更重情感,重旅遊更重生活,重宣傳更重推廣。


上一篇:中國—中亞旅遊交流更熱絡

下一个:

旅遊資訊

線上服務

13663445936

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