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
鳳凰山又名鳳山村,地處福建省寧化縣淮土鎮西部,距縣城30公里,毗鄰江西省石城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鳳凰山是寧化受革命影響最早的地域之一,也是著名的擴紅模範區,全村160多戶就有100多人參加紅軍。1934年10月,1.4萬名紅軍由此踏上漫漫長征路,鳳凰山至今還保留著一條紅軍街。
走進鳳凰山,大老遠就能看見紅軍街門樓上“紅軍萬歲”四個大字熠熠生輝。紅軍街長四百多米,寬四五米,街面蜿蜒狹長,沿街兩側多為明清時期店舖作坊建築,也有不少修繕後的小木屋。
“新做紅旗四四方,革命同志上前線,努力勇敢殺敵去,繳到機關自動槍;新打梭鏢兩面光,拿起梭鏢上前線,前方打仗要堅決,誓把白匪一掃光。”當年紅軍傳唱的客家山歌,在紅軍街一次次響起,雄壯激昂,令人浮想聯翩。
五通廟位於紅軍街尾部,始建於唐朝,有上下兩層,現已列入“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保護工程”。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四軍從江西挺進寧化,在鳳凰山安營紮寨,紅四軍第十師29團一連連部駐紮在五通廟。“紅軍紀律嚴明,買賣公平,離開前都把宿營地打掃得乾乾淨淨。”隨行導遊介紹說。
五通廟旁邊的大坪上有棵樹齡達400年的大樟樹,至今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如一個參透世事的老人。據當地老人回憶,當年朱德軍長站在樟樹下一條長板凳上講話,向群眾宣傳革命思想。朱德軍長的話句句說到窮人心坎上,當時就有王盛權、孫益等20多名群眾報名參加紅軍,成為寧化最早參加紅軍的一批同志,點燃了鳳凰山革命的星星之火。
紅軍進駐鳳凰山後,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1931年10月,紅軍在鳳凰山羅家邊(現赤嶺村王氏總屋)設立看病所,救治紅軍傷病員,幫助貧農看病。1934年10月初,從石城阻擊戰中隨軍撤下來的紅3軍團部分傷病員被安排在此救治,看病所的外牆上至今還保存著「紅軍看病所,貧農看病不要錢」「焚燒田契借約」等標語。
民擁軍軍擁民,軍民團結一家親。鳳凰山人民不僅在兵源上支援前線,在人、財、物方面也傾其所有,大力支援。鳳凰山至今還保留著一口紅軍井。據村裡的老人回憶,原來的那口井不足1米深,是由河卵石簡單堆砌而成的小四方井,井沿坑窪不平,給村民挑水帶來不便。1931年10月,紅4軍第10師29團一連進駐後,戰士們將小方井改建成大圓井,解決了鳳凰山及周邊群眾的喝水問題。
1934年長征出發前,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在鳳山街兩旁民房內宿營,幾乎家家戶戶住有紅軍,人們便稱此街為紅軍街。1934年10月6日至8日,駐寧化淮陽、隘門的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在淮土鳳山集中,輾轉向江西於都方向集結,從此踏上漫漫長征路。
“你知道嗎?當時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部就設在‘松竹居’內。”當地村民坦言,“松竹居”原是鳳凰山大戶人家的住屋,門樓裡邊是錯落有致的廂房,屋宇精雕細琢。如今,“松竹居”只剩下一座花崗岩門樓了,依舊氣勢恢宏,足見當年主人家道的殷實。
時光飛逝,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修繕後的紅軍街仍舊透出歲月的滄桑,這裡的一屋一房都凝固著紅軍的足跡,一門一窗處處彌漫著紅軍的氣息。
鳳凰山成為紅軍長征始發地是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從此,鳳凰山這個小小的村子就寫進了長征的史冊。
▲美麗的鳳凰山
▲騎行志願者騎遊鳳凰山開展公益宣傳活動
▲修繕一新的紅軍街
▲紅三軍團第四師司令部遺址
▲遊客參觀紅軍井
下一个:夜遊襄陽樂趣多
線上服務
13152811346關注我們
聯繋我們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0852-35807372
公司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室
服務郵箱: 845692306@qq.com
中國廣袤傳媒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納坦路721-725號比利時銀行塔樓14樓1406A室
www.zggmcm.com